close


故事講述南黎巴嫩的波弗特地區,從1982年以黎戰爭開打第一天起,就陷入了恐怖攻擊的陰影中。2000年以色列軍隊從黎巴嫩撤軍,末代年儘22歲的指揮官萊瑞茲的軍隊成了當地的最後一支分隊。每天在波弗特碉堡駐守的士兵,都要承受敵軍無數的砲轟,只能挨打不能反擊,這種日子不知何時才能結束。當撤退的命令下來後,士兵們欣喜若狂,但事情的發展卻不如他們想像中順利…。

這部改編自Ron Leshem的小說的電影,著重戰爭下人性的刻畫,面對軍中命令與道德之間的決定掙扎,本片導演約瑟夫‧席達榮獲2007年柏林影展銀熊獎。



接下來想把年底所看過的電影作一個心得報告,不過這個想法用來自我砥礪的成分比較高些。



首先要搞清楚的,《波弗特戰線》不是一部你想像中的「戰爭片」。這部描寫一群無法從敵方地盤撤隊的軍人的電影,裡面沒有滿腔熱血的民族英雄、沒有衝鋒陷陣的緊張肉搏,最驚險的橋段莫過於不知從何而來的砲彈,不長眼地轟炸這群無法脫身的末日雄兵。



這群以色列阿兵哥,上上下下二十餘人,堅守著一個即將棄守的碉堡,波弗特地區在這場戰爭末期已不是一塊戰場,而是兩國間政治角力的場所。因為政治上的種種因素,波弗特區的士兵們處在一種無法撤離,又無法反擊的狀態,見不到敵人,面對三不五時飛來的砲彈,哨兵也只能在被砲彈擊中時,喊著:「擊中、擊中。」剛正不阿的上尉雖然心裡也開始動搖,想著「每天這樣耗下去、犧牲弟兄值得嗎?」,但也只能無奈的等候上頭遲遲不通過的撤退令;嚴守著一次又一次反覆更改的命令。




電影中,菜鳥齊夫因為要為這些末日阿兵哥們開通一條對外運輸的道路,轉調波弗特戰區,而在抵達波弗特沒多久後,就在任務執行中殉職。電影末段齊夫的爸爸在電視上的訪談中說到:「我不怪我們的政府,我只怪我自己教育失敗,沒讓我的兒子知道他的生命有多重要。你在孩子過馬路時,喝斥他們要小心,其實就是教會他們恐懼。」這席話相當諷刺,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正直無畏的人,最後他卻因為他的正直無畏而做了不必要的犧牲。



原本在觀賞電影前還相當排斥所謂的戰爭片,想說:戰爭片總是千篇一律的表現愛國情操和同袍情誼,要不,就是控訴戰爭的無情。反觀這部《波弗特戰線》不怎麼說教,而是描寫阿兵哥在要塞中插科打諢的慘淡生活,其實反讓人對於「戰爭」這件事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有更多想法。在第二度失去同袍後,成天嬉笑怒罵的史匹哲用他帶來的玩具鋼琴,唱了一首很動人的鎮魂曲。




本片將代表以色列遠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導演:Joseph Cedar
國別:Israel
語言:Hebrew
製作:United King Films
色彩:彩色
長度:125min

推薦族群:喜愛歷史,人性刻劃,對國際要聞有興趣者
自分:★★★★
延伸閱讀:The Sound and Fur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osp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