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HBO自製的電視電影,如同往常一般,HBO關注的議題總是邊緣性的,大膽的,和需要被社會大眾所討論的。
雖談不上是巨星雲集,但也可從右上那張海報看出此片的卡司堅強。

故事緣起:
1998年美國懷俄明洲的拉若密鎮發生一件震驚全球的社會案件。
一名就讀賴拉密大學的出櫃男同志在10月6日被人發現他被強制綁束在郊外的一處籬笆上,
當時他全身受傷,意識不明,顯然遭受過殘酷的暴力攻擊。
兩天後,小鎮居民Russell Henderson 和 Aaron McKinney遭到逮捕。
10月12日,馬修雪波在事發7天後不治身亡。

電影內容:
Mois'es Kaufman與紐約Tectonic劇團的成員在Mattew Shepard被謀殺致死後,
來到懷俄明州的Laramie,進行了超過200人次與當地居民的訪談後所編成的一齣舞台劇的電影版本,
其中依據本案Mattew Shepard被謀殺前的時間表予以實地實際模擬了一遍,
最後,經由此實地的訪談經驗,在Shepard死後的一年,他們完成了一部舞台劇"Angelr in America".....


電影版本中的劇團五人其實整部電影的內容並不是在繪聲繪影的描述整個犯罪案件的始末,(「男孩別哭」式的)而是仿造紀錄片的方式,摹攝出事件發生後,藉由紐約劇團五人所對小鎮居民所做的訪談。劇團本身就是扮演這部電影的鏡頭,很少闡述出自己的立場以及感想,甚至對於這五個人可說是完全沒有著墨。(或是剪片?)只有兩個場景:一是劇團裡的一對男同志情侶,還有一個女同一起去參加當地的同志聚會。二是另一個女性團員從餐廳追出去,和小鎮牧師的談話。牧師的意思是,「我譴責暴力,但我同時不認同他(同性戀)的生活方式。」意味著受害者的死亡,是他自找的。
很有代表意義的籬笆,正是馬修雪波遇害後被發現的地方。整部片探討的不是同性戀的對與否,而是這個世界上對於「異己」的是否有容忍的胸襟,還有這個國家對於「仇恨暴力」(因仇恨而發生的傷害事件)的應對處理方式的滿不在乎。這個事件發生後,原本就相當低調的拉若密同志,變的更為神經質,雖然有團結起來的覺醒,但對於孤身走在馬路上,都會害怕轉向的來車是否是衝過來撞自己的。
劇場版本的海報
電影中並沒有神格化馬修雪波這個年輕人,真正有點昏頭的是那些民眾們,不管同性戀還是異性戀都關心他,並且把他當作一位殉道者。在一片討伐罪刑的聲浪中,影片中也訪問到一位持反對立場的巡警太太(羅拉琳妮),她雖同情馬修,但他認為這是一個媒體炒作之下的產物,在同一天發生意外去世的巡警(她丈夫的同事),卻只佔了報紙的一個小角落。他覺得馬修並非人格特高,或是什麼偉人,得到過份的注目,而讓大家都忘了其他也許同樣重要的事。片中第一個到現場支援的女警,她因為情急而匆忙把渾身是寫的馬修鬆綁,而她本身手上因為做些粗活而留下不少傷口,就在雪波送醫後,她才知道原來馬修是愛滋帶原者。不過很令人覺得勇敢的,她一點也不怨恨雪波,她每天因為服用抗愛滋的藥而嘔吐,她半年無法擁抱親吻她的孩子和先生,不過很慶幸的是最影片最後,有提到她的檢查結果為陰性反應。整部片以很多人對雪波事件的描述架構而成,他的朋友,發現他的人,醫生,發言人,鎮上的同志以及非同志,他的老師和同學,犯人的女友以及鄰居...牽涉事件內的雪波夫婦和兩個少年犯卻是完全處於第三人稱的位置。最後,雪波夫婦表現的寬恕行為,讓我想起徐明夫婦對白白的態度,不過其實兩件事雖然都造成被害者的死亡,不過一個建立在感情上,一個是謀殺,層次又更不一樣了。片中有一無聊中年男子,特地跑到這小鎮舉起GAY GO to HELL之類的標語,而讓雪波的朋友們做出了「抵擋萬難」的天使的翅膀裝,這也就是HBO即將在台上檔的Angels in America這部影集的構想起源。不過一點都不確定台灣的HBO會不會影進這部電視電影。(網羅愛爾帕西諾.梅莉使翠普.愛馬湯普遜超可怕的卡司組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osp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