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Let Me In Film

 

因為原版的《血色入侵》著實帶給我頗為強烈的震撼和餘韻,所以事前並不是很看好、亦不期待美國的翻拍。豈料,電影上映後,美版的《噬血童話》獲得的好評並不亞於它的原身,這倒是引起了我對它的興趣。

 

 

看完美版後,可以理解為什麼會有人喜愛新版更勝原作(且不在少數),雖然我自己是屬於較欣賞原版的那一群。總的來說,兩部電影在故事上並沒有太大不同,除了美版為加深戲劇張力而作了時序上和角色上的小調動,但說實在的,兩者的基調還是相同無誤,新版的《童話》確實是翻拍而非改編,加上歐美國家在某種程度上共享的歷史文化背景,因此並沒有出現像《無間道》變成《神鬼無間》那樣,彷彿拼貼湊合卻又閹割了原作的命根,讓觀眾不曉得電影重點到底為何的狀況。翻拍後的《童話》反而算是《血色》的加強版,刪減掉不少支微末節的點綴,讓觀眾更能專心品嘗劇情本身的起伏。不過,我發現自己其實還挺喜歡那些不足為美版道也的小細節,某種程度上,我應該是個喜歡腦內補完的無聊觀眾,每個看似干擾劇情進行的情節,更添加了觀眾自我解讀的趣味(也有點像打啞謎,一旦猜中成就感就會很高)。

 

 

除此之外,兩部作品最大的相異處是氛圍,瑞典原版從頭到尾都呈現出北歐天寒地凍的冷冽感,美國新版則是採用復古昏黃的暖色調呈現;原版進行的步調彷彿極圈內的永晝永夜一般遲滯,美版則是非常有動機的促使情節發展;原版的鏡頭較像是冷漠的旁觀者,美版則縮短了角色與觀眾間的距離。以上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喜歡何種手法應該和觀影者本身的性格而非品味較有相關。

 

 Let-Me-In-new-movie-image

糟糕,弄髒媽媽的衣服了!

 

 

美國版的故事重點幾乎都放在兩位小男女主角的身上,兩組人馬產生的化學效應當然也有所不同。相較於原版 Eli (Lina Leandersson)散發出的冷酷和神秘感(甚至還帶有一點異國情調,彷彿真是什麼亞述文化的遺產),美國版的 Abby (Chloe Moretz)則表現的較溫暖,眼神中還散發出超齡的愛意和無奈;而美國版的 Owen (Kodi Smit-McPhee)看起來則比原版的男孩 Oskar (Kåre Hedebrant)要正常討喜許多,因此那種被全世界拒絕、而他也拒絕全世界的邊緣人處境心態便被削弱了點(感覺Owen如果好好熬到高中,應該還是能像拿破崙炸藥一樣交到人生中的第一個女友)。

 

 

LET ME IN

好有感情的一抱

 

 

美版刻意省略了原作中最惹人爭議的性別段落,新版的Abby或許不是個人類女孩,但她的生理性別仍是女性無誤,因此她和Owen間的情愫,也不像原版中那樣複雜需解讀,就是個跨物種的羅曼史。美國的孩子發育好,雖然同樣將角色設定在12歲,但 Abby 和 Owen 已經出現了前青春期的樣子,片頭 Owen 好奇地偷窺鄰居男女親熱,想必在性事方面已經獲得啟蒙,我不記得原版是否有出現同樣的情節,但 Oskar 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心理狀況偏差,因此身心皆無法正常成長的孩童,他的反社會人格應該也會大大影響他的異性關係和社會適應力,總有點懷疑他對女孩子的看法是否正面(尤其又碰上了 Eli,年紀小小就吃到重口味,真是前途堪慮)。

 

 

 

另外,我覺得美版最可惜的地方是改變了被 Abby 襲擊而逐漸吸血鬼化的女鄰居被陽光炙燒的原因,起碼我認為那是一個很尖銳的善惡問題。因此,或許翻拍後的《噬血童話》有著很好的懸疑效果和風格,但是在心理層面上的暴力驚悚卻是遠遠不及《血色入侵》來的震撼。而且,Matt Reeves 應該不覺得他在拍一部吸血鬼電影吧,Abby 露出真面目時的CG讓她看起來像是某種野獸而不是優雅高貴、在食物鏈上層的吸血鬼,在這裡下結論的話,《噬血童話》還真像是一部Horror版的「宅男與野獸」。

 

 

我喜歡原版就是因為它「怪的有道理、冷的有目的」,不過兩部電影的確都實屬佳作,而且對於完全沒接觸過系列作的新觀眾來說,我想我會先推薦《噬血童話》當作入門吧。

 

之前寫的《血色入侵》: http://chaospo.pixnet.net/blog/post/23425386 

LetMeIn3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aospo 的頭像
    chaospo

    俗女

    chaosp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